?
隨著老齡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高發,中國的康復醫療市場發展潛力巨大,目前的服務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。但是,阻礙市場快速做大的障礙目前有兩個,一個是支付,康復服務納入醫保還不完善,這個領域依賴自費比例仍很高。另外,專業的康復師稀缺,大部分資源又集中在醫院里,有大量需求的鄉鎮、城郊、基層以及養老機構缺乏相應人才。
康復科的門診診次從2009年的1874萬人次增長到2013年的3415萬人次,年均增速16%。出院人數從68萬增長到166萬,年均增速23%??祻歪t院占所有康復門診診次的比例從2009年僅6.7%快速增加至20.2%,住院人數上的占比變化不大,一直維持在23%左右??梢妼I康復醫院的崛起還剛剛開始,目前康復服務的大頭還是綜合性醫院的康復科,但可以見到從2010年開始康復醫院門診的快速發展。相比之下康復醫院的住院并沒有增加太多的份額,這主要還是和醫院整體的實力和人才有關,大部分地區缺乏專業康復師和優秀的醫生,因而綜合性醫院仍然是康復領域住院的大頭。
人才一直是康復服務發展的難點。2010年,康復科只有一萬名職業醫師(包括助理醫師),到了2013年發展到25000多名,只占整體執業醫師的0.9%。而康復醫院的醫生就更少,總體只有6000出頭。與之對比的是中國日益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慢性病老人,比方說,據不完全統計,中國每年有超過200萬新增中風病人,大部分沒有得到專業的康復服務,因此在中國,中風致殘的比例非常高。
面對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,康復的機會大,尤其是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操作性較大,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主要有三個關鍵點。
首先是布點上未來是一個母體(門診加住院)加幾個衛星體(僅門診)的模式可能會有機會。發展門診加住院的優點是可以提供綜合性服務,加上大醫院病床周轉不斷加快,會有更多病人被轉到康復醫院,但是劣勢是前期投入大,而且民營資本短期內缺乏應對復雜情況的醫學人才,在住院上近年來相比綜合性醫院一直處于劣勢。因此單走門診加住院的模式耗費大而且走不快。
比較理想的是在一個大地區設置一家康復醫院,但輻射多家康復門診,門診上有機會快速做大。雖然目前的康復服務仍集中在綜合性醫院(尤其是三甲)的康復科,但是資源非常緊張,而且康復本身是靠服務為主而不是藥品為主,目前三甲的大客流導致其很難在服務上做好。這給了專業的康復醫院大的機會,尤其是門診,主要原因是門診相對風險小,但病人需要長期穩定的服務,而且地理位置很重要,門診比全方位的醫院投資小,可以多點連鎖設立,貼近社區,長期留住病人。
另外一個布點則是養老機構,國家對醫養結合的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,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成為核心扶植領域,因此以小型康復門診的形式進入養老機構也存在大機會,而且醫保進入養老機構很可能為這些服務買單,將大大刺激市場發展。
另一個特點是專業培訓需求較大,可能會出現專業的培訓和服務模式輸出方。這里的培訓并非是單純的講課、學習、考試那么簡單。中國的康復仍然是一個新領域,服務經驗非常缺乏。服務質量不僅體現在康復師和醫生的水平和專業能力,與整個康復醫院的服務理念、管理病人的方法、客戶服務的模式等都有關系??祻捅绕渌麑W科更注重醫患之間的互動,需要身體、心理和生活上全方位介入,而且醫患合作的關系更長。
未來很可能會出現類似梅奧診所輸出管理體系到中國的模式,應用到康復上,則是輸出康復專業培訓,服務模式建立以及客戶服務項目的設計。服務上是否能夠做好是民營資本尤其是門診診所取勝的關鍵。
后一點也非常重要,就是支付方式上仍需自費和醫保的結合。將康復納入醫保已經成為趨勢,但各地政策不同,支付仍不完善,因此短期內在服務上仍然需與自費結合。在城市里推進更有操作性,尤其是以作服務為差異化的模式,可以打包出售相應的服務包,包含門診、器械租賃、上門服務等全方位康復服務,但前提是必須專業而且客服完善。
因此,康復是一個未來潛力巨大的領域,贏得市場的關鍵是服務的專業性,康復相比其他領域更貼近于客戶服務為主,因此一整套市場化的客服加營銷模式會適合其發展。在地理布局上,衛星門診的模式會更加適合民營資本,對建立品牌和貼近用戶都比建立龐大醫院更加有利。